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五创”提档,常州加快推进“科创中国” 试点建设走深走实 天天资讯

2023-05-17 18:24:48 来源:科创中国

2023年,常州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两湖”创新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坚持会地联手、市区联合、部门联动,通过“五创”提档,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聚力人才、技术、资本全要素串联,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多方聚集,加快打造“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样板间”。 

一、


(资料图片)

“区域创新”提能,种好载体建设的“丰产田”

一是打造更高档次创新载体。加快推动高新园区争先进位,推动溧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天宁高新区和钟楼高新产业园争创省级高新区、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和江苏省金坛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常州高新区全力建设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是打造更高能级新能源之都。以产带链,以链兴群,领跑新能源产业赛道,有针对性地导入高端创新资源,深度开展产学研对接。高效率推动新能源“发储送用”各环节融合发展,争创国家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推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展,支持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州西太湖氢能研究中心以及常州氢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平台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常州氢湾”。规模化发展储能产业,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密度、长寿命储能电池,逐步打造储能领域竞争优势。

三是打造更高水平“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大力推进“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建设,加快平台数据对接和成果落地转化。组织引导100家以上常州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驻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平台常州资源库,对接联通全国。加大“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应用力度,全年引导20个以上园区、创新载体、众创空间,300家以上科研和企业单位使用平台、对接资源。

二、

“产业创新”提质,拓建平台建设的“策源地”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培育一批装备关键件、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新增省、市两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推动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在省16个先进制造集群中遴选100家左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40家左右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平台,全面推进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常州宏大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科国创(常州)数字智慧产业发展研究院”。

二是推进“科创”带动“双创”。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在“创响中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搭建科创服务平台上有新突破。推进武进区国家级双创基地以及常州高新区、钟楼区、科教城和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省级双创基地建设。优化全链条科创服务。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建成投用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一期,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10家。

三是推进数字经济纵深发展。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高标准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中以数字谷等载体。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为3000家中小企业开展诊断,实施改造转型项目4000个,新增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以上、智能车间50个以上,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00个以上,全力争创“灯塔工厂”,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

三、

“企业创新”提量,培育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一是深化“揭榜挂帅”技术对接。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揭榜挂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0项以上。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氢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等产业技术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开展“技术经理人”入企行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二是推进“创新主体”提质提量。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8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50家,瞪羚企业累计超700家。加快科技领军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企业中成立科协组织。鼓励企业科协参与创新成果视频大赛、创新方法大赛、创新达人评选和示范企业科协创建。

三是做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更多创新技术及产品进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及政府采购目录。加强部门联动,不断扩大政策受惠面,使更多本地企业享受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政策。推动新能源应用场景落地,加快推进4个地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在“两湖”创新区等重点区域探索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等绿色能源示范工程;支持新能源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设施。

四、

“人才创业”提优,扩大汇智优育的“生态圈”

一是加大科创人才招引力度。持续推进“龙城英才计划”。完善院士专家联系服务机制,组织院士专家常州行5场;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道德讲堂5场。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活动,引进顶尖人才项目10个、各类人才12万人。鼓励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升格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国际创业项目路演”“海智面对面”等活动,推荐海外人才项目50个。

二是加大科创人才服务力度。以“领军人才创业企业资助奖励”为抓手,提升“双创”人才竞争力。遴选优秀人才项目参加“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双创优选计划”,对入选项目给予不低于50万元资助支持。打响“毗陵外专驿站”工作品牌、积极争取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领域全国赛。加快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加大科创人才培育力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抓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资助培育青年科技人才30名。开展“常州市年度科技人物”选树,浓厚鼓励创新、支持创造的社会氛围。宣传常州科技工作者代表12人。举办第十七次常州市优秀科技论文评选、高层次人才专题培训。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50人次。举办创新方法培训3期,培训创新人才100名。

五、

“协同创新”提效,激活科经融合的“强引擎”

一是促进会地资源进一步整合。开展“科创常州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导入中国科协、省科协、国家级、省级学会科创资源,结合智能制造装备、先进碳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开展高端学术交流5-10场,培育建设科技服务(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5个,积极推荐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申报“科创中国”“科创江苏”系列榜单及项目,助力产业发展。

二是促进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积极“优化迭代创新政策”,突出科技招商、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推动创新发展资金“快享直达”。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打造以科教城为核心,国家高新区、“两湖”创新区为重点,省、市级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为特色集聚区的发展格局。深化中以、中德、中瑞等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科技外交官”常州行活动,推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创建“海智国际研发社区”、中以(常州)创新园争创“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离岸创新中心累计达40家;精心组织全市重大招商活动,推进科创类项目签约落户。

三是促进科创与科普进一步融合。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科创科普两翼齐飞。办好“常州科普网”“龙城科普”微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加大科普资源供给。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为活动载体,开展百场科普报告进基层、助力“双减”青少年科技教育、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科普服务等“科普面对面”系列活动,打造“科普常州”品牌,全年举办各类科普活动800场以上。加大科普设施投入,鼓励和支持“一区一馆一特”基层科普馆建设。全年力争创建3个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

四是促进深化改革进一步走深。打造本土科学家——华罗庚大IP,构建强大科创品牌体系。以“科技服务团区域行”为抓手,提高国家级、省级学会科技服务团对各辖市区重点产业服务匹配度,以科技平台搭建、技术对接服务、海内外人才招引“三件套”为基础,推出更多服务套餐。鼓励各辖市区探索试点工作新特色、新模式,推进试点工作提质增效。

五是促进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强。全年成立企业科协30家。积极探索行业科协、商会科协成立机制,在新兴社团组织中发展科协组织。加强企业科协服务力度,在企业项目申报、专利推送、技术对接、人才培养和企业问诊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性服务,提升企业科协的改革发展能力。

来源:江苏省科协、常州市科协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