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双重标准技术实例

2023-07-09 10:59:01 来源:个人图书馆-星晨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双重标准技术】实例|求助者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原来成绩优异,因为在外地重点高中念书,不喜欢当地师生的方言,也觉得宿舍同学太吵而严重影响睡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随后便不去上学了。→咨询师与其会谈发现,导致孩子休学的主要原因是【进入高中后,成绩不如初中时期优异】,便认为是【外部环境】所致。→一次次努力尝试之后,都未能使成绩改善,便对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再上学了。|咨询师:“进入新学校念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月考成绩怎么样?”→求助者:“还好,班里排前三名”→咨询师:“后来各次考试成绩怎么样?”→求助者:“前三名这个名次有两次,后来成绩就逐渐下滑,一次不如一次”“最近的成绩在班里已经 30名之外,属于【中等偏下】了”→咨询师:“你期望的成绩是在什么位置呢?”→求助者:“我觉得自己【应该能进前三名】”→咨询师:“可结果你发现每次不断下滑,离你希望的前三名越来越远,你是什么心情呢?”→求助者:“【焦虑】【失望】都有”→咨询师:“你是去外地上学,你班上有和你同样【都是外地来的同学】吗?”→求助者:“有的,我们班上有三四个人”→咨询师:“他们的成绩怎么样?”→求助者:“有一个好些,在前十名,其他同学都处于中等水平”→咨询师:“你和谁最熟悉,他在班上名次如何?”→求助者:“一个绰号叫【骆驼王子】的同学,他在班上排二十多名”→咨询师:“你觉得他应该考多少名呢?”→求助者:“我觉得他考二十多名就可以了”→咨询师:“你要求自己考前三名,而你却认为他考二十多名就可以了”“我发现你【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不一样,存在【双重标准】”“就是【对自己】和【对他人】不一样”→求助者:“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咨询师:“我想【如果你一视同仁】,都持【相同标准】,也要求自己【考二十多名就可以了】”“对照自己的成绩,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求助者:“我不能拿自己和他比,他又不如我,我不能落得和他一样”→咨询师:“我没有要求你和他比,只是想让你体验【如果你的标准和他人的相同】会是什么样的体验?”“你说说看,如果这样,你是什么感觉呢?”→求助者:“心情肯定放松了”→咨询师:“这样我们就发现,【让你感到焦虑的、失望的】,并非是【考试成绩】,而是【你对自己的要求】”“调整【考试期望】后,心情体验就不一样了”→求助者:“是的,可是我【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变得和他一样】”→咨询师:“为什么呢?”→求助者:“我的能力比他强,他的能力一般”→咨询师:“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能力比他强】?”→求助者:“我高一年级多数时候的考试成绩,都比他强”→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能力强,我们的要求就要高一些】,对吧?”→求助者:“是的”→咨询师:“基于能力,我们应该提出【怎样的成绩期望】呢?”→求助者:“应该比【自己目前的表现】高一些,这样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咨询师:“那我们怎样知道【制定的标准】不切实际呢?”→求助者:“无法达到的标准?”→咨询师:“?经过多少无法达到呢?”→求助者:“一学期?一年?说不好”→咨询师:“一般而言,如果目标高远,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一个目标【能够激发自己的动力】,这是不是好目标?”“如果一个目标【让自己灰心丧气】,这样的目标是不是一个【糟糕的目标】呢?”→求助者:“有道理”→咨询师:“我们回头来看看你的目标【班级前三名】”“这个目标让你体会到【焦虑】和【失望】,没有让你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这样的目标就是【不好的目标】,对吧?”→求助者:“嗯,我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呢?”→咨询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一个【跳起来能实现的目标】”“你现在在【30名之外】,你觉得制定【什么样的目标】,你能实现,”“也能让自己有动力,班级排名多少合适呢?”→求助者:“班级排名 20名左右吧”→咨询师:“我们可以把目标暂时定在【前20名】,等你实现了,我们再制定【新的目标】,你看可以吗?”→求助者:“这样很好”

关键词:

推荐内容